乾隆《大禹治水圖》玉山
巧奪天工 國之瑰寶
清代乾隆《大禹治水圖》玉山?!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周惠斌
大禹治水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我國廣為流傳。相傳上古時代,中華大地洪水泛濫,災難深重,大禹受舜帝之命,率領百姓櫛風沐雨,興利除害,面對滔滔洪水,他變“堵”為“疏”,奮戰(zhàn)數(shù)載,“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成功治洪,成為人們敬仰、愛戴的英雄,并由此淬煉成以民為邦本、公而忘私、堅毅不懈、科學創(chuàng)新等為核心內(nèi)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寧壽宮樂壽堂)內(nèi)陳列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形象地再現(xiàn)了大禹與百姓開山治水的艱辛卓越場景,凸顯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山河的智慧意志和精神力量。
《大禹治水圖》玉山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5350多公斤,峰巖高聳,重巒疊嶂,瀑布飛落,云嵐升騰,滿山古木蒼松,處處洞壑溪澗。從山麓到山腰,山巖險峻,山路曲折,上下共雕刻了14組人物,既有老翁孺子、強壯青年,也有揮錘石匠、舉镢農(nóng)夫,他們或身著布衣,持錘開石,用木杠撬拉巨石,以繩索運送樹苗;或赤膊上身,卷起褲腿,挖土開路。其中,大禹位于正面山腰處,與追隨他的百姓錘釬鑿石、鎬刨砂礫,形象生動感人,表現(xiàn)了大禹治水過程中忙碌、艱難的場景。此外,玉山上部還雕有奔跑的麋鹿、跳躍的猿猴,山巔浮云處,更有一個金神帶著幾個雷公趕來爆破助陣的神奇故事。
整座玉山以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手法,綜合運用圓雕、高浮雕、內(nèi)雕等嫻熟技藝,根據(jù)玉材的天然形勢,巧妙安排人物、山水,構思嚴謹,通體精細立雕,造型逼真,雄偉壯觀,顯示出古代工匠們的精湛工藝,標志著我國清代玉雕已然達到了無與倫比的藝術巔峰。
歷代帝王皆以法先王,學堯、舜、禹而標榜自己,清代乾隆皇帝篤信“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為顯示自己的圣績和盛世,一度策劃將“大禹治水”這一不朽題材雕刻在價值連城的巨玉之上,藉以反映以大禹事跡自勉和成為千古圣君的政治愿景。
《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用料最宏、器形最巨、雕琢最精、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其用料產(chǎn)自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光滑溫潤、致密堅硬、色澤晶瑩的青玉,重達萬斤,從新疆運往北京過程中,專門制作了軸長11米的特大專車,逢山鑿巖開路,遇水沿河架橋,夏天以圓木滾動,冬天潑水結成冰道,前面用數(shù)百匹馬拉行,后面由上千名役夫推扶,行程1.1萬多里,耗時3年。
玉料運抵北京后,乾隆皇帝欽定內(nèi)務府造辦處大臣舒文,以清宮所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石渠寶笈》著錄)為藍本,令畫工賈銓根據(jù)玉山原有形狀,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十日設計出雕鑿紋樣,繪制了前后左右四面的圖紙,并于二月二十七日制作出蠟樣(模型)。五月七日,乾隆皇帝批準畫樣和蠟樣,因擔慮蠟樣日久熔化,又下令依照蠟樣雕刻木樣,同時由造辦處完成了出坯剖料的初步工序。九月,由運河運往揚州,交兩淮鹽政所轄的當?shù)赜窠尺M行雕琢。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大禹治水圖》玉山歷經(jīng)6年完成雕刻,同年八月十六日由水路運抵北京。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二十五日,在乾隆的授意下,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工匠朱永泰花了近一年時間,在玉山正面中部,鐫刻了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面上部,鐫刻了乾隆親筆楷書的《題篆書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制長詩,歌頌大禹四年間走遍全國,開山鑿石,疏通江河,成功治洪,功德不朽;下部鐫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九月,乾隆皇帝欽定將《大禹治水圖》玉山安放在寧壽宮樂壽堂(乾隆退位后的寢宮之一)內(nèi),下面承以紋飾精美的高60厘米嵌金絲山形青褐色銅鑄底座。至此,《大禹治水圖》玉山從采石、運輸、設計、雕琢到刻字、安放,前后共費時10余年,總工程量達15萬個工作日,耗白銀1.5萬余兩,堪稱中國玉器工藝美術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區(qū)博物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