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首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成立
讓古籍活出彩
修復古籍需要用到的工具。
相關人員正在進行古籍修復。
海南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一角。本組圖片除署名外由海南師范大學提供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琬茜
泱泱中華,文明博大。千百年來,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典籍中,每一部古籍都是歷史長河的見證者。然而,時光的侵蝕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面臨損毀風險。
如何讓古籍走下高閣“療傷”,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醒過來、活起來、傳下去,是一批批古籍修復師的初心與使命。
近日,在南京召開的全國古籍修復工作會上,21家第二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4家新增設的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附設傳習所被授牌。其中,“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海南師范大學傳習所”獲批成立,系海南首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
修復珍貴古籍有哪些奧秘?如何開展海南古籍整理研究與修復?6月10日,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前往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探尋答案。
古籍修復進入“國家隊”
步入海南師范大學桂林洋校區(qū)圖書館4樓,這里古色古香、落針可聞。
約1200平方米的空間里,分設修復區(qū)、展示區(qū)、傳統(tǒng)技藝活動區(qū)、材料區(qū)、工具區(qū)、培訓區(qū)等,專業(yè)的工作臺整齊排列,臺面寬敞,毛筆、鑷子、棕刷等工具一字排開。透過一張張展示古籍修復前后對比的照片,仿佛可以窺見在殘卷故紙中恢復的舊時光。
古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修復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文明守護工程。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實施以來,我國古籍修復工作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共33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共51家。
日前,“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海南師范大學傳習所”獲批成立,不僅填補了海南該項空白,而且意味著海南古籍修復正式進入“國家隊”。
面對浩如煙海的古籍,“摸清家底”是第一步。
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史振卿介紹,該校自1949年籌建以來,十分重視古籍文獻的搜集整理與修復。在場館建設、人才隊伍培養(yǎng)、專項資金撥付等方面支持下,該校圖書館通過接受調(diào)撥及捐贈、購買、隨遷等方式不斷豐富古籍藏量,現(xiàn)珍藏古籍近3萬冊,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009,第二批)1種11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28種800冊、《海南省珍貴古籍名錄》32部1086冊,位居海南首位,成為全省首批唯一“海南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然而,紙壽千年,怎奈光陰流逝刻下印記,館藏部分古籍存在老化、酸化及破損等問題,承載往昔錦繡和歷史記憶的古籍光彩漸消。為延續(xù)古籍壽命,傳承文脈價值,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于2023年開始籌建古籍修復室,抽調(diào)一批專業(yè)修復人才,提升古籍修復水平,做好搶救修復、原生保護等工作。
“此外,館內(nèi)還建立健全古籍修復方面的管理制度和質(zhì)量管理體系,在古籍藏品交接管理制度、修復場所安全責任制、修復場所應急預案、古籍修復年度計劃、古籍修復質(zhì)量驗收標準、古籍修復檔案等方面,均制定了詳細的規(guī)章制度。”史振卿表示。
一雙妙手連接古今
古籍,是指書寫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的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古籍修復師,也被稱作為古籍續(xù)命的“書醫(yī)”。他們的日常工作,便是為古籍“問診”,查出“疑難雜癥”,并進行“手術”,使其能夠正常供讀者翻閱。
在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的古籍中,由于歷時久遠,不少古籍存在脆化絮化霉變、書頁邊緣破損等不同程度的傷情,亟待修復。
“例如,有的古書脆化嚴重,像‘酥皮點心’一樣摸不得、碰不得;有的則被蟲蛀了幾百個孔;還有的酸化得厲害,變色發(fā)黃。”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古籍與特藏部主任龍凈林說,修補古書,一招一式極為考究,起手落筆皆有道理。
一本受損的古籍從開始修復到最后修好入庫,大致要經(jīng)過20多道工序:制定方案、拍照掃描、定級歸檔、配紙、修復、折頁、裁齊、壓實、裝訂……而整個工序中,最考驗功力的莫過于修復環(huán)節(jié)。
以常見的修補頁面上出現(xiàn)的破洞為例,龍凈林介紹,首先要調(diào)制漿糊,選取與破損古籍紙張類似薄厚、材質(zhì)的紙,手工染成最接近的顏色,一點點精細補在破損處背面。有時遇到蟲蛀嚴重的古籍,頁面上孔洞如同篩子,修上一頁至少需要幾個小時。
“修復時必須按照修復對象的材質(zhì)特性來選配相應材料,并選用能體現(xiàn)藝術美感的材料進行修復裝飾,如此一來,才能達到滿意的修復效果?!饼垉袅终f,修補古籍的原則是修舊如舊,修復的古籍還要盡量保持原來舊貌。
對此,古籍修復師們既要“通古”,用古人的工藝制作糨糊、選紙、染紙、染線、裝線;還要“用今”,掌握現(xiàn)代技術,對紙張進行脫酸處理、紙漿補書、紙張纖維測試和紙張酸堿度測試。
“拯救古籍必須慢工出細活,這是一場快與慢的較量?!饼垉袅终f,這些年來,她和團隊成員還積極參加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各類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以不斷提升文物保護技術能力,確保古籍修復技藝的專業(yè)性和穩(wěn)定性。
讓古籍“活”起來
古籍保護是手段,傳承利用才是目的。如何讓古籍“活”起來?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積極尋找多種方式,在古籍修復、古籍數(shù)字化和古籍活化上下功夫,讓厚重的古籍“活”得更精彩。
一系列互動文化活動拉近了古籍與今人的距離。近年來,該館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jié)合、“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古籍修復技藝系列活動,例如,展出木刻本、石印本、影印本等版本的珍貴書籍,為師生講解古籍印刷、古籍保護知識;引導師生沉浸式體驗古籍修復、傳拓技藝、古籍抄寫、雕版印刷、古法造紙等活動,宣傳古籍保護理念,傳承古籍修復技藝。
“自2019年以來,我們先后舉辦了20多次‘古籍修復技藝進校園’活動,基本覆蓋大、中、小、幼各級各類學生,為孩子們種下喜愛古籍的種子?!饼垉袅终f。
讓古籍“活”起來的探索和嘗試,還有很多。
長期以來,古籍面臨“藏用”兩難的困局——每一次翻開,古籍都有損壞的風險;束之高閣,又無法實現(xiàn)活化利用價值。如何在保護與利用之間找到平衡點?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對古籍進行數(shù)字化影像采集和存儲,先后完成了7部59冊珍貴古籍善本全文書影數(shù)字化,以及館藏南海文獻、古籍輿圖部分和醫(yī)學文獻部分特色古籍書影數(shù)字化。今年館藏清刻本丘濬《大學衍義補》的啟動修復,讓破損的海南典籍重現(xiàn)光彩。
“此外,我們將館藏珍本和少量稀見古籍掃描、拍攝和整理編目,印制成圖錄出版發(fā)行?!笔氛袂浔硎?,該館還通過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等方式喚“活”古籍。
如今,隨著“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海南師范大學傳習所”成立,將為那些在時光中蒙塵、在濕熱中脆弱的古籍帶來“新生”的希望,更在瓊州大地播撒下技藝傳承的種子。
古籍修復工藝流程
1 建立檔案 通過拍照掃描記錄原始狀態(tài)
2 拆書揭頁 使用竹刀分離粘連書頁
3 配紙選材 匹配顏色、厚度及簾紋方向的仿古紙張
4 手工修補 采用去筋小麥淀粉漿糊進行濕補法、托紙加固
5 壓平處理 通過鬃刷展平修復頁面
6 裝訂復原 沿用傳統(tǒng)線裝或金鑲玉裝幀
文字整理/蔡佳倩 制圖/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