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崖州古城。 張杰 攝
趙承寧
立夏時節(jié),約幾個朋友去游覽了一趟國家文化名鎮(zhèn)——崖州古城(今三亞市崖州區(qū))。
崖州古城坐落在崖州區(qū)中心。抵達古城時,臨近正午。島南的夏日,天上一團火球吞噬著大地,大街上卻很少見到撐太陽傘的行人。古城南大門前的古青石磚路上,如往日一樣車如潮涌,道路南側上百家商鋪的里里外外,人流如織,呈現(xiàn)出崖州商業(yè)的繁榮景象。
據(jù)《崖州志》記載,從漢武帝開置珠崖郡始,崖州古城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已有兩千多年的建制史,為歷代州郡的治所之地。崖州古城墻,唐代為土木結構建筑,至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崖州古城改建為石磚建筑。
眼前所見的崖州古城池,是2016年三亞市人民政府依照古崖州城的造型與規(guī)模,仿古修繕的,城墻高大恢宏,氣勢非凡。我們從城南“文明門”緩步走進城池。只見城內街巷七轉八角,三通、四漏,石刻匾額,均十分講究中原文化的建筑格調。崖州學宮由大成殿、崇圣祠等組成。鄉(xiāng)賢祠、名宦祠等建筑雕梁畫棟、粉墻黛瓦、飛檐走壁、雕飾精雅,十足地古樸古香。古城池內,沒有佛殿信眾,也從沒有暮鼓晨鐘,它隱隱讓人感受到的,唯有一股濃郁的韻味與千年古城的文化魅力。城池內引人注目的,還有“崖州歷史碑刻展”系列,“冼夫人生平事跡展”“黃道婆生平事跡展”“鑒真高僧生平事跡展”“鐘芳生平事跡展”……這些歷史文化名人,都曾在崖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與遺作,至今仍熏陶著崖州人民。
閱覽崖州古城,恍若隔世,仿佛時光倒流,讓我經(jīng)受了一回崖州古文明的沖撞。
自唐代起,孤懸海外、荒蕪之地的海南,歷來是宦官、貶臣的流放之地。北宋宰相盧多遜、北宋大臣丁謂、“南宋四名臣”中的趙鼎、胡銓、清代詩人稽震等,都曾被謫貶崖州。世世代代生活在古崖州的黎民百姓,素來樸實善良,人道至上,誠心厚待這些貶臣士人。從此,儒家禮教、中原文化,在街談巷議的崖州民間傳播,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扎根、結果,使偏于天涯海角一隅的古崖州,從此與中原大地的距離不再遙遠。千年沉淀的中原文化,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滋育了古崖州一方人文和崖州民歌,使古崖州在南宋末年和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盛況。南宋理宗年間(1256年),出現(xiàn)了崖州第一進士陳國華。與陳國華并稱為“崖州四進士”的,有被《廣東通志》尊稱為“嶺南巨儒”的明代進士鐘芳,以及鐘芳的兒子鐘允謙,還有南宋進士周世昭。
除了“崖州四進士”,崖州還出現(xiàn)了一位清末舉人林纘統(tǒng)。1893年,林纘統(tǒng)遠走廣州,至康有為開辦的萬木草堂講學處受業(yè),接受改良思想,從而結識了梁啟超,后師從康、梁門下,簽名參與“公車上書”,成為瓊崖唯一參加“戊戌變法”的舉人。
古崖州文化興盛,人才輩出,承載著瓊南千年文化的榮耀。世世代代的崖州人民,為此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應該值得后人尊敬和珍惜。
我們即將離開崖州古城時,夜幕已降臨,崖州人的母親河——寧遠河的河面上,柔和的月光與崖州灣科技城的千家燈火交相輝映,為崖州古城編織了一幅夢幻般的水墨畫面。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站
是否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