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茂 攝
■ 鄭建峰
有些旋律會成為土地的代言人。
上世紀60年代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用足尖在舞臺刻下瓊島的筋骨。瓊花從枷鎖里站起的瞬間,不僅是革命敘事的高光,更讓海南女性的堅韌有了模樣。而《萬泉河水清又清》像條溫柔的線索,把戰(zhàn)火里的信仰與河畔的炊煙連在一起,讓紅色記憶有了泥土的溫度。
到了70年代,李雙江的歌聲翻過五指山的山脊?!段覑畚逯干?,我愛萬泉河》里的豪情,不是空洞的吶喊——那是采藥人踩過的苔痕,是放排工號子里的江河,是把家園裝進心里的人,才唱得出的赤誠。山的巍峨與水的綿長,從此成了海南最鮮明的聽覺標簽。
80年代的風(fēng)一吹,《請到天涯海角來》就帶著咸咸的海風(fēng)跑遍全國。“這里花果遍地栽”的歌詞像張請柬,把三亞的陽光、沙灘和貝殼,都打包成了“遠方”的意象。原本只是礁石與海浪相遇的角落,突然成了所有人心里的浪漫坐標——原來一首歌真的能讓地理名詞長出翅膀。
這“三歌一劇”像四枚時光印記,從烽火歲月到開放年代,把海南的山水、歷史與情懷,都釀成了可以傳唱的記憶。
文化的力量,往往藏在那些不經(jīng)意的共鳴里。當海南人在異鄉(xiāng)聽見“五指山”三個字被唱出來,當外地游客跟著“天涯海角”的旋律踏上沙灘,一種奇妙的聯(lián)結(jié)就形成了——前者找到了精神的錨點,后者觸摸到了土地的肌理。
“三歌一劇”最珍貴的,是把散落的文化碎片串成了項鏈。紅色娘子軍不再只是歷史課本里的名詞,成了勇氣與堅韌的象征;萬泉河也不只是地圖上的藍線,成了鄉(xiāng)愁與信仰的載體。這些符號像種子,在一次次傳唱里生根,讓海南人對故土的愛有了具體的寄托,也讓外人對這片土地的想象有了落點。
經(jīng)典的意義,不僅在于被懷念,更在于啟發(fā)未來。就像黎族民謠“久久不見久久見”,原本是山欄稻田里的私語,被賦予“開放”的新解后,在博鰲的晨光里走向了世界;儋州調(diào)聲《囑姑九點半》本是鄉(xiāng)野間的對唱,卻可以成為撫慰人心的藥方。
瓊劇的梆子聲里,有多少悲歡離合還沒被更多人看見?崖州民歌的老調(diào)里,又藏著怎樣的漁獵故事?臨高哩哩美的婉轉(zhuǎn)里,有多少生活的智慧?它們就像深谷里的蘭花,開得熱烈,卻少有人聞。
或許,激活這些文化基因的密碼,就藏在“三歌一劇”的成功里:把本土的根扎深扎實,讓時代的風(fēng)吹進來。在自貿(mào)港的晨光里,我們可以用新的方式講這些老故事——讓瓊劇唱段配上動畫,讓崖州民歌混進電子樂,讓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歌謠,借著短視頻的翅膀飛出去。
畢竟,文化自信從來不是守著老物件不動,而是相信自己的文化有生長的力量。就像萬泉河的水,既記得過去的烽火,也映著今天的朝陽,還要流向更遠的未來。而那些被傳唱的、被創(chuàng)新的、被熱愛的,終將成為海南最堅實的文化底氣。
當更多瓊音被聽見,這片土地的故事,才會被講得更動人、更長久。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站
是否繼續(xù)?